淺談淬火碳鋼在回火時的轉變
2018-04-23
龐勃
摘 要:淬火是金屬材料加工處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藝,在現(xiàn)代機械制造工業(yè)得到廣泛的應用,本文簡要闡述了淬火碳鋼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回火時各項組織的轉變。
關鍵詞:淬火碳鋼;回火;轉變
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是淬火后鋼的的兩大組成部分,有自發(fā)轉變?yōu)殍F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傾向的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都不是穩(wěn)定的,而淬火鋼的回火就是促使馬氏體和殘余奧氏體轉變?yōu)殍F素體和滲碳體平衡組織易于進行的方法,我們把這種轉變稱之為回火轉變。
在淬火鋼中的馬氏體和奧氏體分別是比容Z大和Z小的組織。體積的變化將伴隨整個轉變過程,并且根據(jù)這種體積變化,就可了解回火時的相變情況。例如當馬氏體發(fā)生轉變導致鋼的體積將減??;當殘余奧氏體發(fā)生轉變導致鋼的體積將增大。因此,在出現(xiàn)明顯的體積變化時,必然是轉變所導致的。
在小于等于100℃回火時,鋼的體積沒有變化,經(jīng)過X射線分析證明,此時只發(fā)生馬氏體中碳原子的偏聚,而沒有開始分解,證明淬火鋼中沒有明顯的轉變。在100℃~200℃回火時,即發(fā)生回火的次轉變(回火階段)。在此階段,鋼的體積發(fā)生收縮。在此溫度范圍內(nèi),通過X射線分析證明可以看出,馬氏體由于正方度減小開始分解,固溶在馬氏體中的過飽和碳原子脫溶沉淀而析出ε碳化物(晶體結構為正交晶格,分子式為Fe2.4C),這種ε碳化物與馬氏體保持共格聯(lián)系的。ε碳化物不是向Fe3C轉變前的一個平衡相,而是一個過度相。同時馬氏體中的碳由于溫度較低導致未全部析出,以致于它們?nèi)匀缓酗柡偷奶?。所以在回火次轉變后,鋼的組織此時由兩部分組成,分別是過飽和α固溶體和與母相晶格聯(lián)系的ε碳化物。這種碳化物與馬氏體保持共格聯(lián)系,回火馬氏體即是指回火次轉變后鋼的組織。此時與過飽和固溶體的母相共格聯(lián)系的碳化物極為細小,它們所析出的碳化物數(shù)量較多、彌散硬化的效果較大,故鋼的硬度在回火后不至于降低,而且對共析和過共析碳鋼的硬度還略有升高。
在次轉變后,繼續(xù)加熱到200℃~300℃時鋼的體積又發(fā)生膨脹。主要是因為比容Z小的殘余奧氏體在鋼的組織中發(fā)生分解所致?;鼗鸬诙无D變或回火第二階段是指淬火碳鋼中殘余奧氏體從200℃~300℃區(qū)間發(fā)生分解并分解完畢,一般轉變?yōu)橄仑愂象w。在回火第二次轉變終止時(300℃左右),在α固溶體中仍然含有約0.15%~0.20%C。在回火第二階段中,馬氏體繼續(xù)分解會降低鋼的硬度,但是同時出現(xiàn)軟的殘余奧氏體分解為較硬的下貝氏體可以彌補降低的硬度,因此鋼的硬度降低并不顯著。
若使過飽和碳從α固溶體內(nèi)繼續(xù)析出,同時ε碳化物也逐漸轉變?yōu)镕e3C,需繼續(xù)加熱,一直延續(xù)至400℃而告終,導致鋼的體積又發(fā)生收縮。這種轉變稱為第三次轉變或回火第三階段。顯然,由于過飽和碳自α固溶體內(nèi)析出,并出現(xiàn)穩(wěn)定的與母相不再有晶格聯(lián)系的Fe3C相,因而內(nèi)應力大量消除。經(jīng)第三次轉變后,鋼即由鐵素體和滲碳體所組成。繼續(xù)升高溫度,發(fā)生回火第四次轉變,此時將使?jié)B碳體質(zhì)點發(fā)生聚合從而得到較粗的組織。在回火的第四階段(溫度超過400℃),α固溶體的碳含量已降至平衡濃度此時,同時由體心正方晶格變?yōu)轶w心立方晶格,內(nèi)部亞結構發(fā)生回復與再結晶,所產(chǎn)生的固溶強化作用已完全消失。而鋼的硬度和強度則與滲碳體質(zhì)點的尺寸和彌散度成正相關,回火溫度愈高,彌散度愈小,則鋼的硬度和強度愈低。
綜上所述,淬火碳鋼在回火時的轉變,大致包括四個階段,分別是:馬氏體分解;殘余奧氏體轉變;碳化物聚集長大;α固溶體的回復與再結晶。
在碳鋼回火各階段所形成的組織大致為:
(1)回火馬氏體
高碳淬火鋼在150~250℃低溫回火時,由于ε碳化物的析出和殘余奧氏體的部分分解而獲得回火馬氏體、殘余奧氏體和下貝氏的混合組織,其中主要是回火馬氏體。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,可見到回火馬氏體保持片狀形態(tài),其上分布有細小的ε碳化物。
中碳鋼淬火后和低溫回火后得到板條狀和片狀馬氏體的混合組織;低碳鋼淬火后得到低碳板條狀馬氏體組織,無論自回火還是低溫回火,其形態(tài)保持不變,是因為只有碳原子的偏聚而無碳化物析出。
?。?)回火屈氏體
在350℃~500℃溫度范圍內(nèi)回火所得到的組織為回火屈氏體,它的滲碳體是粒狀的。含0.90%C鋼815℃淬火后,425℃回火的組織。在425℃回火1分鐘,還存在較長的滲碳體片。425℃回火1小時以后,滲碳體已經(jīng)聚集球化成顆粒狀。
(3)回火索氏體
在500℃~600℃溫度范圍內(nèi)回火所得的組織為回火索氏體,它的滲碳體顆粒比回火屈氏體粗,彌散度較小。
回火組織與一般組織相比,具有較優(yōu)的性能。如硬度相同時,回火屈氏體和回火索氏體比一般屈氏體(油淬)和索氏體(正火)具有較高的強度、塑性和韌性。這主要是因為組織形態(tài)不同所致。
參考文獻
[1]史美堂.金屬材料及熱處理[M].上海:上??萍汲霭嫔?,1983.
[2]王德尊.金屬力學性能[M].哈爾濱:哈爾濱工業(yè)大學出版社,1993.
[3]周澍,張柯,顧劍鋒,戎詠華.淬火-碳分配-回火鋼的低溫組織和性能[J].材料熱處理學報,2012(06).
[4]許峰云,白秉哲,方鴻生.低碳Mn系水淬貝氏體鋼的組織和力學性能[J].材料熱處理學報,2010(09).
[5]余偉,陳銀莉,徐立善,蔡慶伍.直接淬火-碳分配處理后高強度鋼的組織與力學性能[J].材料熱處理學報,2012(04).
[6]徐祖耀.淬火-碳分配-回火(Q-P-T)工藝淺介[J].金屬熱處理,2009(06).
